“请徒弟向师父敬茶,并向师父送上拜师贴……”
近日,一场传统的中医拜师仪式在四川省中医医院举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喉科党支部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郑芸,正式拜入“四川省十大名中医”、著名中医耳鼻喉科专家熊大经门下,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从“不看好”到“主动学” 西医名家“结缘”中医在2014年以前,接受西医系统学习的郑芸对中医并不看好,尽管熊大经是她硕士和博士论文的评审专家。
“一些病人告诉我,他们此前已看过中医,但疗效不明显。”郑芸说,我有信心通过现代医学手段改善病人的情况。
然而,不少病人表示自己患有耳鸣,郑芸通过检查却发现,他们的身体指标一切正常,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这令她非常苦恼。
“比如西医耳鸣诊疗国际指南明确指出,患病时间超过半年的耳鸣患者,治愈的几率非常小。”郑芸说,在病人眼里,她是知名医院的知名专家,“我很不愿意告诉他们这种病治疗起来希望渺茫,医生应给病人希望,而不是失望!”
带着对病人的责任和对知识的渴望,郑芸将目光投向未知的领域——中医。2014年起,郑芸开始自学《黄帝内经》。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郑芸尝试在自己的科室引入中医诊疗方法。“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迥然不同,但最终落脚点是一样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很多时候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而中医仅靠自学还是不够的,还需不断向名医名家学习。“在耳鼻喉专科诊疗方面,离我最近、最有权威的,无疑就是熊大经老师。”郑芸说,所以她萌生了向熊大经拜师的念头,并经常与熊老交流疑难病例,最终决定要正式拜师。
“两条腿走路” 探索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
今年74岁的熊大经出身中医世家,行医50余年,是四川省十大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也是四川省中医耳鼻喉科的创始人。他主持研制的鼻窦炎口服液和鼻炎舒口服液都是国内鼻科临床的一线用药。
中医和西医各有优势,要善于取长补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熊大经坦言,现代医学之所以能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中西医兼收并蓄,“两条腿走路”。
“现在科室8名医师中,有4名是中医。”郑芸说,随着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不断深入,科室总结了一套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越来越好。她曾将中医方法用到一位耳鸣病人身上,没想到不仅治好了耳鸣,病人的糖尿病也得到有效控制。“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中医的整体观和西医的精确检查手段结合起来,将有更多的病人受益。”郑芸说。
熊大经表示,今后他将定期为郑芸授课,助其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形成中医整体观念,将传统中医传承下去。
完善体系建设 多措并举培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郑芸的经历并非个案”,熊大经说,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主席发出“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后,一大批毕业生参加“西学中”培训,致力中医药事业一辈子,成为中医药领域的领军人才。
近年来,四川在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上亮点频现。
在全国率先开展“十大名中医”评选、建设流派工作室等举措有效调动了广大中医药专家的积极性。
实施中医药院士后备人才培养、中医经典传承、中医医疗区域中心、中医药国际交流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打造西部中医药高地。
今年4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省级“西学中”人才培训基地,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允许未接受规范中医教育的非中医类别医师通过学习考核后提供中医服务。
促进中西医临床协作机制建设和服务模式创新,围绕重大疑难疾病及传染性疾病,开展中西医临床协作,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诊疗方案。华西医院的中西医结合学科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形成了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路径,将急性重症胰腺炎病死率降低至20%以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新冠疫情防控中,四川建立中西医联合会诊机制,明确每例确诊病例除有专科管床医生外、还专门配备1名管床中医师,并组织临床经验丰富的省级中医药专家进行巡回指导和远程会诊。按照“辨证施治、一人一方”的原则,对普通、体弱以及儿童患者分别提出分期分型的治疗建议处方,着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患者中西医结合治愈率超过95%。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兴军说,四川将进一步完善机制、畅通渠道,坚持高端引领和引才育才并重,建设西部中医药人才高地,不负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